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不列颠之影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埃尔德,我来搞定女王,你去把阿尔伯特搞定

第二百二十四章 埃尔德,我来搞定女王,你去把阿尔伯特搞定

格林餐厅就位于斯特兰德街拐角处,距离舰队街不算太远。

这家餐厅不同于王公贵胄们常去的那些高档餐厅,外墙只简单的刷了一层暗绿色的油漆,橱窗上贴着几张被风儿吹得卷边的菜单,便算是装饰了。

餐厅的窗户玻璃上蒙着薄薄的水汽,站在街上向内望进去,只能看到客人们模糊的人影。

推门的瞬间,空气里立刻涌出浓郁的牛肉与洋葱味,还有啤酒混着热汤的温暖气息。

埃尔德熟门熟路地带着众人穿过狭窄的过道,冲老板挥了挥手:“老地方,靠窗那张桌子!”

老板认出他来,顿时笑吟吟的指着窗边的空桌道:“卡特先生!您今天可是有口福了,今天的牛肋是十点钟刚进的。”

几人刚刚落座,还不等茶水上桌,阿尔伯特便又把话题引导了出版业上:“卡特先生,所以说,像是《兰开斯特之血》那样的书,能卖三千册就算成功吗?”

“三千册?那得分人。”埃尔德叼上烟斗:“我和你打个比方吧,如果是《布莱克伍德》常常吹捧的那帮作者,三千册确实算是大卖了。但是如果是今天坐在这里吃饭的几位,三千册只能说刚过及格线。”

这位英伦历史的领头羊挨个点名道:“你瞧,狄更斯先生的《雾都孤儿》刚推出的时候就卖了五千册,去年改编成剧本上映后,目前的总销量已经直逼一万册。迪斯雷利先生的《青年公爵》虽然刚发售时成绩不佳,不过这些年日积月累下来也有个四五千册的销量。至于亚瑟的《黑斯廷斯探案集》嘛,当初连载的时候就已经备受读者追捧了,但是由于这本书篇幅很长,出版的时候分了上中下三部,不过这三部里的任何一部单独拿出来,都是销售量四千册以上的绝对畅销书。”

丁尼生听到这话,禁不住感觉有些自卑:“唉……”

埃尔德看到丁尼生这幅模样,忍不住安慰道:“阿尔弗雷德,你用不着这样。因为你是在题材上吃了亏,不是实力不行。说到底,出版这一行是讲运气的。题材对了,哪怕写的差一点也能卖钱,如果题材不对,就是写出花来也是滞销品。”

狄更斯也附和道:“没错。凡事都是祸福相依的。如果单论文学地位,我们这些写哪里能和诗人比呢?阿尔弗雷德,你要知道,自从你出版《悼念集》以后,所有文学杂志只要一提到你的名字,那几乎全是赞誉。而咱们这些人呢?想必你应该也看到各色文学杂志上对时尚的批判了。”

阿尔伯特听到这话,忍不住好奇的问道:“他们批判什么了?”

迪斯雷利不屑一顾的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大部分都是些陈腔滥调,说时尚低俗下流,引导不良社会风气。”

“倒也不全是陈腔滥调。”亚瑟用勺子搅了搅茶杯:“前阵子我看《约翰牛》造了个新词儿,叫“现代侍女病”(modern servantgalism)。唯一好的地方在于,《约翰牛》貌似不是单独冲着咱们来的。”

“现代侍女病?”阿尔伯特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他真的很享受这样的聊天氛围,这远比宫廷社交有意思:“什么是现代侍女病?”

“嗯……该怎么形容呢?”

亚瑟组织了一下语言逻辑:“按照《约翰牛》的说法,这是一种主要出现在伦敦家政女仆群体身上的社会现象,具体的表现形式是虚荣、做作、傲慢与无知。当然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并不仅仅发生在女仆身上,也不拘泥于性别。不论是家政女仆、商铺女工还是裁缝女工,又或者是各种各样的小生意人身上,你都能看到这种现象。这类人群的普遍特征便是爱慕虚荣、讲究穿戴、心高气傲,并且他们还是各种廉价连载出版物的主要消费群体。

《约翰牛》觉得,这些刊物中的许多内容,包括家政诀窍、名人箴言以及淑女专栏等等,虽然看起来乏味且无害,甚至具有一定普及教育的意义。但是,这些刊物为了提升销量,经常会在连载的中加入大量扭曲的人生观、极度夸张的华丽服饰与奢侈场景,并且这些故事总是会安排许多不切实际的情节,让主角取得不符合逻辑的巨大胜利与过度回报。贫穷而贞洁的少女总是会嫁给富有显贵的丈夫,穷职员或流浪画匠永远会在故事的结尾摇身一变称为富豪贵族……”

阿尔伯特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他甚至还想起了几本类似的:“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她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或许更接近一点。”

亚瑟笑着耸了耸肩:“没错,你猜对了,简·奥斯汀让《约翰牛》的那篇文章骂惨了。所以我才说,这次的攻击应当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因为每次舰队街想要骂《英国佬》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另外几套说辞。”

“他们怎么说的?”

关于这些年来自舰队街批评,狄更斯简直都快会背了:“近些年,在伦敦的出版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自命为‘人民之友’的作家,他们笔下的悲惨与不幸,只不过是为了取悦那些喜欢偷窥贫困生活的中产阶级读者。穷人的苦难被他们描绘成一种异国风情式的风景,而非值得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是说我的。”

不过相较于对埃尔德的批评,舰队街骂狄更斯倒属于骂的轻了。

按照《布莱克伍德》的说法:“埃尔德·卡特总是在竭力模仿苏格兰的沃尔特·司各特,然而他却没能继承司各特的民族精神,反而只学到了司各特的铺张矫饰。他笔下的英格兰仿佛永远在下暴雨,农民永远在喊口号,贵族永远在拔剑。如果没有了血腥和阴谋,他的就如同被掏空了心脏。”

但即便埃尔德已经被骂的这么惨了,可与迪斯雷利一比,他的那点苦难好像也算不得什么。

《爱丁堡评论》1827年评价迪斯雷利的处女作《维维安·格雷》时,直言不讳的说过:“这是一部被野心和自恋驱使写成的,作者似乎在努力让世人相信他们比他笔下的任何人都聪明。”

而在迪斯雷利当上议员后,情况不止没有好转,反倒还急转直下了。

《季刊评论》在《青年公爵》出版时,便直接出了长文点评:“迪斯雷利先生打扮他的幻想,就像花花公子打扮自己。总而言之,闪光多,实质少。”

而《英国佬》死对头《布莱克伍德》的评论就更恶毒了,他们直言:“我们很难判断迪斯雷利先生究竟是想做一个写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搞政治的家。但毋庸置疑,他两方面都搞得很差。”

不过如果要论谁被骂得最有创意的,那还得是他们的董事会主席亚瑟·黑斯廷斯爵士。

——《黑斯廷斯探案集》,令法律界欣喜,令文艺界尴尬。

——一部值得警察学校采用的教材,却未必是值得文学院收藏的。它的优点是清晰、冷静、合法,缺点同样如上。

——如果说狄更斯让伦敦的穷人形象在纸面上鲜活了起来,那亚瑟·西格玛则是让伦敦的活人全都进了棺材。

——可喜可贺!苏格兰场的文学分支蓬勃发展。

但不管舰队街怎么批评他们,至少亚瑟扪心自问,他并没有写过太多的狗血情节。

虽然《英国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时尚这一领域的先锋,但是在创刊七年后的现在,由于同行们的不懈努力,他们已经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失去了被舰队街持续不断攻击的殊荣了。

当然了,主攻廉价的《火花》目前依然是舰队街的主要攻击对象。

但是没办法,毕竟《火花》挣的就是这份钱。

正因如此,为了提升销量,你总得写点这样那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