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关头,沙俄各地的民族情绪高涨。莫斯科、喀山、斯摩棱斯克、沃罗涅什、图拉、诺夫哥德罗一座又一座城市开始了战时动员,一队又一队临时征召的军队赶往图拉。这些“士兵”年龄不一,既有血气方刚的少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沙皇的严令和保卫俄罗斯的感召下,人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麾下很快又有了接近四万的“军队”。有了这支“大军”,这位陛下对保卫图拉恢复了信心。然而,临时拼凑的军队战斗力不强,萨拉托夫战役后,俄军先后与卫军几次交战,都以先败告终。虽然在正面战场,俄军守住了图拉和沃罗涅什,但卫军又攻下了萨拉托夫西边的军事重镇哈尔科夫,从而可以威胁莫斯科的南大门沃罗涅什。
连续受挫后,阿列克谢一世认识到己方与卫军的实力差异,不再主动出击,而是依据城池等坚固的工事深沟高垒与卫军相持。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沃罗涅什-图拉-喀山的战线初步稳定下来,自攻克哈尔科夫后,卫军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见一时难以攻破俄军防线,韩王罗卜藏和硕奇一边命索诺木策凌、特古斯朝克图、朋楚克各带一支骑兵袭扰沙俄各城镇,一边命炮营日夜不停地用重炮轰击图拉城墙,又将精兵驻于炮营之后,只待城破便冲入城去。乾元三十一年1674年七月,卫军的重炮数次轰破城墙,守军拼死用土袋堵住豁口,方才守住。
“形势危急,陛下何不派人去卫营议和,为我军争取喘息之机?”御前侍臣雷季谢夫向沙皇献计。
“说的有理,便由你代朕走一趟吧”,阿列克谢一世微微叹了口气,断然厉喝道:“此去须捍护我国尊严,告诉鞑靼人:在西方,双方以阿冈赫巴万户府与我国旧边境为界;在东方,双方以叶尼塞河为界,叶尼塞河以东归卫国,叶尼塞河以西归俄罗斯。这是朕的底线,不可更改!去吧”。
雷季谢夫心中感慨,沙皇陛下此言看似做出重大让步,在东方放弃了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和整个勒拿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半个叶尼塞河流域;在西方归还此前占领的阿冈赫巴万户府所有土地。可问题是随着战事失利,这些土地已经全部在卫军手中。在东方,他们还占领了大半个叶尼塞河流域,连叶尼塞斯克堡都打了下来,正在攻打图鲁汉斯克,还进入鄂毕河流域,包围了托博尔斯克;在西方,他们打到图拉城下,距离莫斯科已不算远。如此划界,等于是让卫军将吃到嘴的肉吐出大块出来,估计对方未必肯答应。
“臣能力有限,恐怕未必有能力完成使命”,他诚实地回答。
阿列克谢一世苦笑着说道:“鞑靼人的胃口极大,朕也知道派你担当此任,着实为难!可此时此刻,既忠心又值得信任的人已经不多,除了你,朕还能指望何人?放心吧,此行不期待达成和约,只要能迷惑卫军,让他们放缓攻势,便是大功一件!”
见沙皇陛下如此信任自己,雷季谢夫十分感动,红着眼睛说道:“陛下放心,臣想方设法也要完成使命,为您分忧!”
图拉城下的卫军大营内,韩王罗卜藏和硕奇正闷闷不乐地想着心事。表面上看,卫军的形势很好,已经打到图拉城下,距离俄人的国都莫斯科已经不远,可自己的难处只有自己知晓!
萨拉托夫之战,己方虽然取得了胜利,歼灭了两万多俄军,可也伤亡了六千多将士。一下子占领太多土地,新征服土地的民心并未完全归附,尤其是顿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流域的哥萨克们经常袭扰卫军,导致自己不得不向后方派遣大量军队,从而使得能用于威胁沃罗涅什-图拉-喀山一线的兵力只有两万多人。
更重要的是仗打得越久,卫军在后勤保障上的软肋暴露得越明显,跨越千山万水、顶风冒雪运输军需,何其艰难!连续多场大战打完,各项物资都出现了不足。有的炮只剩下三四枚炮弹,有的火铳手只剩下七八颗子弹,逼得卫军有时候不得不使用缴获的俄国军械作战。
这一切致使卫军在拿下哈尔科夫后便再没有取得重大战果。吐耶拜多次劝自己暂缓发动对图拉的攻城战,先与沙俄议和巩固新得到的土地,待后方稳定后再一举灭俄并非没有道理。可两国之间是战是和,只能由双方的皇帝决定,并非自己一个亲王能做得了主的。只要父汗一天没下令停战,自己便只能继续打下去,哪怕千难万难,也必须坚持到底!
“殿下,大都传来了圣谕”,他正想着心事,负责守护中军的总兵希尔根兴冲冲送来了莲大可汗的旨意。
圣谕是用八百里加急从卫大都疾驰送来的,内容不长却字字珠玑,“蒙长生天庇佑,我军已打到萨拉托夫城下,朕心甚悦。然西方之地乃俄人根本所在,越接近莫斯科敌人的反抗便会越强,我军的困难也会越多。弓拉得太满易折,肉要一口一口地吃。此次远征,所得之地极其广袤,须见好就收,灭俄之事不必急于一时。特命韩王罗卜藏和硕奇为议和正使、额济勒总督那日松为议和副使与俄人谈判。在东方,双方以乌拉尔山为界,此山以西归俄人,此山以东归大卫;在西方,可作出适当让步,双方以察里津、诺沃切尔卡斯克为界。此为朕所希望的结果。若俄人抵死不从、我军又无重大突破,可再让一步,双方以阿斯特拉罕、亚速为界。此为朕之最低要求,断无妥协余地。汗国疆土只在勇士马蹄之下,吾儿勉之!”
后世史家研究此道上谕,认为是因为信息滞后,莲大可汗下旨时尚不知道卫军已取得萨拉托夫之战胜利的消息,否则以那位皇帝对土地贪得无厌的性子,定要下旨一举灭俄而不是议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