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释衣服说,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贵耳集中说。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也有用布做鞋面的,叫做帛屐。屐比履稍微稳当轻便一些,多用于走远路的时候穿。女子出嫁的时候,经常穿绘有五彩画,系着五彩丝带的屐。这个时候,又往后发展了一些。人们穿衣服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在衣服或者袍外面加衣裳了,而是去掉外面的衣裳,直接穿上袍,或者衫来作为外服。衣服主要以宽松,舒适为主要目的。男子的主要服装是衫,这个衫,也分为单和双两种样式,单衫,也就是单衣,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二西洲曲里说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琅琊王歌辞说,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另外一种双层的,便是夹衫,酬答诗之,金鱼公子夹衫长,密装腰鞓割玉方。乐府杂集俳优里说,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这种衫,和以前的袍服,又是不一样的,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大多是用绉纱一类的丝织品,布匹制作而成的,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爱穿的一种衣服。绉纱,是古代纱织物。这种纱,表面自然绉缩而显得凹凸不平,虽然细薄,却给人一种厚实感。以前。在一座古墓中,出土过一块浅棕色的绉纱手帕,它向我们揭示了织制绉纱的奥妙,原来绉纱经、纬丝线的拈度和拈向不同,织成后绉缩相错,表面因此变得高低不平。绉缩的方法,后来有所发展。运用工艺手段或组织结构,是表面呈现绉纹效应,质地轻薄的丝织物称为绉。形成绉纹效应的方法及工艺手段有:利用不同捻度不同捻向的捻线配置利用经纬纱线张力大小差异利用不同原料,其收缩性不同,经后整理而起绉纹采用轧纹整理运用绉组织等。运用上述手法,经练、染、印或后整理,可使织物得到细微隐约或凹凸明显的皱纹效应。绉类织物光泽柔和,手感糯爽而富有弹性,抗皱性较好,表面具有肌理感。宋史地理志四说,亳州,贡绉纱、绢。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中也有说,公子回头一看,只见他头上罩着一幅元青绉纱包头,两个角儿搭在耳边,两个角儿一直盖在脑后燕尾儿上。利用加过强拈的纱线受潮湿后产生绉绉这一规律,有意识地用强拈的丝线来织成纱,然后浸水使之收缩而起绉。当时,专门叫它为縠,就是坛韵中曾经说过的绉纱曰縠。而当时的女子们所穿的衣服,则还是与以前差不多,是旧俗,穿的基本还是衫,裤,橘,裙,等这几种形式的衣服。等到后来才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