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舟在很早以前就向他禀报了昆仑之行,诸多涉及相关事并非没头没尾。
而张学舟在新帝击杀道君和烛九阴时的配合无人可取代。
对方冷静又理智,临场表现远较之田蚡要好。
如果硬要找张学舟的毛病,新帝只能想到张学舟性格太趋向于‘求和’,和朝堂上那些投诚保守派系官员差不多,想着尽可能不得罪人不惹事。
这种观念很不好,毕竟惹不惹事并不由他们说了算,越不惹事越容易被人欺负。
新帝觉得张学舟必须纠正这种观念,甚至要学一学怎么惹事,又怎么让别人不敢再惹事,从而避免被算计。
这种过程没法一蹴而就,过程必然充满曲折,但只要不断向上,他相信事情必然能解决。
譬如他们这一次异地作战有折损,但也给予了道君等人一个深刻教训。
若道君等人敢来长安城,新帝觉得那不是危险,反而有可能成为一个铲除对手的机会。
张学舟等人还担心道君的报复,新帝则是在等待,希望可以寻觅到出手的可能。
“多谢陛下恩赐!”
目光扫过郑当时,这位曾经的京兆尹脸上是错愕之色,而后又低头躬身行礼,将京兆尹顶冠取了下来。
“辟阳侯之孙审充擅长辨识,可暂入京兆伊府任职!”
新帝让人取墨写了一封诏书。
没有皇太后插手,田蚡也不敢再阻隔,他此时任命官员的程序极为简单。
三言两语摘去了郑当时的职位,新帝也安排了人员任职。
没有谁再能约束的权力在新帝手中,但他没有过往想象中那么恣意,并没有报复性将诸多官员都换成身边近臣,而是会根据官员能力进行调整,毕竟当下朝廷内政运转正常,并不存在大规模替换的必要。
说到底,新帝需要的是有随时替换官员的权力,而并非需要将所有职位换成自己身边的忠心者。
新帝很清楚自己身边人的能力,也清楚这些人的极限。
如果能力到了,他就会换成新人,如果能力没达到,他也不会做揠苗助长的事情。
“如果卫青在第四波负责扫尾……”
大部分官员都会被保留,但也有少部分官员必然要被新帝替换。
哪怕他的人存在欠缺,这也比一个有不可弥补缺陷的官员强。
“王恢……王恢……”
新帝念念了两声。
王恢是朝堂主战的将领,也代表了皇太后主战的思想。
但对方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主战派首席,一场战争打得虎头蛇尾,更不可能让对方继续领衔下去。
“王恢当时死拼一场活下来就是合格的统帅,他心性犹豫,领军的风险太高了,这种畏战不出击犯了战争大忌,我惩戒重了会让人离心离德,惩戒轻了又会引发效仿,烛九阴伤我父,道君伤我母,若朝廷将官学王恢,这仇如何能报……”
未央宫大殿中,新帝来回踱步。
朝廷的官员需要做部分调整,而军部将领则不是简单的调整问题。
这就像张学舟需要去转换观念。
只有观念转变敢于不断对外,新帝结合众人才有报仇的能力。
而且他所要的并不简单只涉及私人恩怨,他听过张学舟周游时所听到的消息。
眼下的三界很可能处于一个势力真空期,各大派系青黄不接,也欠缺了仙庭主导秩序。
这或许能让他抓住一个引导自身和大汉王朝强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