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的那个应该是歼八二,沈飞给你到这个是歼八的最初到版本,也就是歼八。”
“这两个版本有什么不一样吗。我的记忆里未来的战机,要么是两侧进气,要么是机腹进气,像机头进气这种进气方式已经被淘汰了,沈飞为什么要用采用这种落后方案。而且我看着这架飞机好像完全就是歼七的拉长般啊。”
刘光齐翻开着手里的资料问道。作为领导他必须问清楚,如果歼八真的不行,是个无底洞,那他必须停掉这个项目把精力转到别的项目上,替国家节省财力和时间。
“你说的没错,两侧进气却确实比机头进气要先进不少,当年我们和老毛子闹翻之后,就开始探索新战斗机之路,在当时就产生了2条路线之争,一个是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一个是单发和多发。
最初我国引进了苏联的米格15 17,19,21战斗机,一路顺风顺水,很多人就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觉得搞飞机很简单,随便搞搞就行,结果就出了很多搞笑的故事。你听说东风战斗机没有。”
“东风战斗机?咱们国家还有东风战斗机吗,咱们国家的战斗机不都是歼字号的,东风,我只在火车头和导弹上听说过。”
东风战斗机这五个字对刘光齐来说真的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扒光他前世的记忆他也没听说过中国有东风系列的战斗机。
“你没听说过很正常,因为它们要么有了别的名字,要么压根就没造出来。
就拿东风101来说,它其实就是国产化米格-17F又叫做歼五。
东风102:是国产化米格-19S叫歼六
东风103:是国产化米格-19P又叫歼六甲
东风104和前三者不一样,它是咱们第一款自行设计的超音速战斗机,最大马赫数1.4,升限
东风105是米格-19PM国产化型号,米格-19PM是老毛子全天候导弹截击机,可携带K-5(霹雳1导弹),后改名歼-6乙。
东风106:东风106方案的提出几乎和东风104同时,它的设想是将米格19改成两侧进气的方案,东风106下马后,延续和诞生了“雄鹰302”,这个雄鹰302其实就是强五,按照资料这个时候,它应该已经服役了。
东风107:它是东风104方案的提升版本,参照美国F8U,设计指标提高到最大速度1.8马赫,升限,后在哈军工的东风113的刺激下,提高指标到2.0马赫
东风113: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提出的方案,性能比东风107更高,达到双2.5,此举直接刺激东风107提高指标,后来107为113让路,但113也没能逃脱天折的命运
东风109:航空工业局领导在东风113方案的刺激下,直接将新方案的指标拍在了3.5马赫,甚至计划使用核动力发动机”
“核动力战斗机,老前辈可真敢想啊,别说现在了,就是我回来的那时候,战斗机都是以喷气式为主,核动力战斗机,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前面那些刘光齐还能接受,虽然指标有点离谱,但是也算是大胆的尝试了。可这个核动力发动机,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看就是跃进时期放的大卫星。
“所以才说这些都是笑话。你刚刚说歼八看起来就是歼七的拉长般,这话没错,虽然在歼八设计之初有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之争,经过实验验证两侧进气的阻力确实比机头进气小很多,而且空出来的地方可以放置雷达。
但是在一系列空想项目惨遭失败后,加上批量米格19出现大量质量问题,当时的人又回到极度保守的思路,抱紧原版米格19,米格21死不撒手。在歼七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
“难怪这个歼八和我看到到歼八不一样,兜兜转转这歼八还是回到两侧进气,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吗。”
刘光齐皱了皱眉头心里有了要否决这个项目的念头。
“也不能这么说,歼八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要的原因是咱们国家的航空科技底子薄弱,从歼八跨声速抖振、方向舵嗡鸣问题的出现与漫长的分析解决过程就可见一斑。
第二位的原因是缺乏从头到尾独立开展一项战斗机设计研制的完整工程经验。比如歼八在首飞初期仅有两架原型机,一架留作静力试验后就只有一架能用于试飞,白白地拖长了试飞周期,
第三位的原因我就不说了,现在的人都是人浮于事,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战机研制上。如果能够集中精力在这两年内把歼八搞出来,现在这个歼八还是一款非常不错的飞机。最起码当前的空战思路还是注重高空,高速的。
我们的国家也确实需要这么一款高空高速的战机来扞卫我们国家两万米以上到领空。”
“可是这个思路很快就会过时的,我们总不能把这么多精力都投在一架一出生已经落后的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