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朴素的辩证法
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老百姓。
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
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
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
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复了殷的余民,建立了完整的公家。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
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
周公还制澧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开始以制度管理公家。
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
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朝的黄金时代。
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
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
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
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地防御,制止了掠夺。
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
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
周朝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
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
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
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历史的脉络也变得清晰。
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
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
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
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
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掠走褒姒,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幽王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
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朝廷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庞大。
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
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权力仅仅次于三公。
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祀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
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
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